风电制造企业也能“玩转”数字化?净利从亿元级别暴增至30亿,金风科技仅仅用了5年
作者:每日风电 2018/04/22 浏览:4457 头条

题记:

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或许很难相信,一家主营风机的制造类企业,已经“融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其作为整个产业机体的“神经元”,广泛应用于主业及客户链条的多个方面;我们或许更难相信,在风电这样一个“追兵颇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高投入产业内,一家企业竟能够凭借系统性的响应能力,如此巧妙而持久地与市场竞跑,在实现公司产品和服务不断迭代的同时,还带动着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成本管控、协同发展与转型升级。

 

这家公司就是金风科技——一家风机产品的市占率高达29%,连续7年国内排名居首的风电企业;一匹横穿行业的波谷与波峰,总资产从百亿元级别逐步发展涨超720亿,今年迎来20周岁成人礼的成长型“白马”;一家实现归母净利润连续5年稳步增长,从亿元水平线“跨越式”突破30亿元整数关口的制造业龙头。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报道组走进金风科技,对话公司董事长武钢。

 

问题目录:

 

问题1:2017年,金风科技的风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7年国内排名第一。您认为,公司成立近20年来之所以能够抵抗住各种冲击和挑战、最终发展成为风电龙头,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分享?

 

问题2:有判断认为,风机新增装机将呈现下滑趋势,同时风电行业未来向大功率机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趋势下,公司近年来的收入结构在逐渐发生变化。行业趋势对公司发展战略带来哪些影响?公司在产品结构、员工队伍等诸多方面,是如何规划部署的?

 

问题3:2017年公司在手外部订单合计15.86GW,又创历史新高,其中海外在手订单704.5MW。公司市占率不断提高的核心原因包括哪些方面?在订单转换为业绩过程中,有哪些主导因素?

 

问题4:受到红色预警机制、环保力度加大以及部分地区开发受限等因素影响,2017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出现下滑,为近三年最低水平,行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公司实施的“两海战略”,目前进展如何?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面临哪些挑战?

 

问题5:作为全球领先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布局,公司布局“一带一路”国家的风电产业,是基于哪些考虑?在满足国际市场多元化需求方面进行了哪些部署?

 

问题6:2017年限电开始出现改善的原因包括哪些?您对未来限电改善情况的预判是怎样的?在限电改善背景下,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包括哪些方面?

 

问题7:公司未来在海内外风场方面的布局是怎样的?选择自持风场和转让项目的标准包括哪些?在保障高质量发展方面,金风科技的风场业务与其他风电企业有何不同?

 

问题8:行业数字化被公司视为未来发展趋势,公司也在负责国内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公司为什么会看重行业数字化这一“蓝海”市场?能源互联网和行业数字化发展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哪里?公司在这方面都有哪些布局?

 

问题9:近年来,金风科技的负债水平相对略高。公司维持略高资产负债率的原因是什么?公司此前通过配股等方式降低资产负债水平,未来在降低风险、保证平稳运营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访谈主持:证券时报副总编辑 王冰洋(左)

访谈嘉宾:金风科技董事长 武钢(右)

 

带动全产业链共同推进质量提升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风电产业内,金风科技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抓好产品质量和推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公司带动着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共同前进,以期提升风力发电效率,增强成本竞争力。

 

王冰洋:2017年,金风科技的风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7年国内排名第一。您认为,公司成立近20年来之所以能够抵抗住各种冲击和挑战、最终发展成为风电龙头,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分享?

 

武钢:作为装备制造类企业,抓好产品质量、推进技术创新是根本。抓好产品质量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风机可利用率,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持续的技术创新则是为了提高发电性能和效率,从而使产品更加有竞争力。

 

这两方面的推进过程中,公司不仅仅是针对自身,而是带动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以“技术领先、质量卓越、全生命周期内成本最优、市场竞争充满活力”为标志的全优产业链,提升风力发电效率,增强成本竞争力。

 

例如,金风利用获得的银行信誉,和银行共同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为供应商提供了技术创新和质量进步现金奖励。供应商质量信用管理是金风供应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我们会组织一次对供应商的质量信用评价;每年对那些通过积极开展精益管理等方式提升产品质量的供应商进行经济奖励,包括质量标杆、精准交付、精益投入等,鼓励这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项目管理。

 

王冰洋:有判断认为,风机新增装机将呈现下滑趋势,同时风电行业未来向大功率机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趋势下,公司近年来的收入结构在逐渐发生变化。行业趋势对公司发展战略带来哪些影响?公司在产品结构、员工队伍等诸多方面,是如何规划部署的?

 

武钢:目前在能源转型、绿色发展问题上,世界各国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未来将逐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量占比,而风电作为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发展前景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已进入商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

 

金风科技通过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合作,推进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依托的产业链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智能化水平,降低成本,提升产业生态的竞争力。

 

在产品部署方面,金风科技基于直驱永磁技术开发的1.5MW、2.XMW、2.5MW、3.0MW(S)和6.XMW系列化机组技术储备成熟,可适用于高低温、高海拔、低风速、沿海等不同运行环境,产品线覆盖完善,能够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自主开发满足国内18000km海岸线市场需求的GW6.X产品平台,是目前亚洲最大单机容量的海上机组产品。该机型样机分别在福建、江苏成功吊装。

 

金风科技江苏响水近海项目

 

整体来看,公司并没有感到电价下调带来的冲击,这些挑战给金风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进公司数字化、多元化发展、产品服务化与智能化的战略转型,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行业进步,降低度电成本。

 

王冰洋:2017年公司在手外部订单合计15.86GW,又创历史新高,其中海外在手订单704.5MW。公司市占率不断提高的核心原因包括哪些方面?在订单转换为业绩过程中,有哪些主导因素?

 

武钢:公司凭借新增装机容量连续七年排名国内第一,在全球风电市场连续三年名列前三。企业学习能力要跟上市场变化。在新技术、新机型开发方面,金风科技投入了很大力量,销售、开发、储备“三位一体”,不断细化产品线,持续深入挖掘产业链价值,进行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客户体验,优化整体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风电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给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空间。金风科技在创新过程中引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使得全球范围内接入系统的风电场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联网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运营分析,发现改进点进行优化,客户便可以从金风平台上获得价值点和增值点。全方位的系统创新,是公司高效从订单转换为价值的根本。

 

“两海战略”稳步推进

 

2018年金风科技的“两海战略”又迎来新进展。今年初,公司自主研发的海上大兆瓦产品GW6.X机型样机分别在福建、江苏成功吊装,为进一步深耕海上风电市场奠定基础;截至去年底,公司海外市场新增开发及储备项目容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2GW。金风科技凭借什么具有了这种超前的战略眼光呢?

 

王冰洋:受到红色预警机制、环保力度加大以及部分地区开发受限等因素影响,2017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出现下滑,为近三年最低水平,行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公司实施的“两海战略”,目前进展如何?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面临哪些挑战?

 

武钢:此前,国内风电产业在某些区域出现阶段性不平衡,后来电网公司加大力度进行电网改造,除了加速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以外,区域电网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公司对国内市场依然充满信心。

 

未来金风科技的主要发展目标,一方面是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是要成长为一个国际化企业。而要想实现国际化目标,必须要让产品和技术走出去。

 

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公司需要不断熟悉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人文环境,同时建立属地化的零部件供应链系统,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例如,公司此前在国内推行“打造绿色供应链”,鼓励供应商在节能的前提下使用绿色电力,这大大减少了生产单位千瓦风电装备的电能消耗,获得了国际客户的认可。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海岸线长度超过1.8万公里,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为7.5亿千瓦,是陆上风能资源量的3倍,开发前景广阔。“十三五” 期间我国海上风电迎来加速发展期,国家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确保并网5GW,力争开工10GW。金风科技目前在中国的江苏盐城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研发中心和实验平台,在福建建立了零部件联合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未来还将在山东等地建立此类基地。

 

王冰洋:作为全球领先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布局,公司布局“一带一路”国家的风电产业,是基于哪些考虑?在满足国际市场多元化需求方面进行了哪些部署?

 

武钢:为适应海内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及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公司在产品和技术、市场、人力资源、管理、资本运营五方面进行积极部署。

 

金风科技北京智能微网项目

 

未来在海外战略实施的发力点将着眼于以国际客户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技术性能、增强本地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业务模式上,金风科技采用“纵向发展”战略,将风电场投资、风机制造、售后服务等方面纵向打通,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能力。同时尝试海外智能微网等新业务模式,创新投资融资业务模式,形成销售、投资、服务三大业务板块科学均衡发展的局面。整体来看,我们不希望仅仅在一个地区输出设备,而是希望融入当地发展。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金风科技对未来的再一次的前瞻性布局,瞄准了数字化和智能化。出于对客户需求痛点的精准把控,如今的金风科技,正沿着这条路径实现在行业内的再度“抢跑”。

 

王冰洋:2017年限电开始出现改善的原因包括哪些?您对未来限电改善情况的预判是怎样的?在限电改善背景下,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包括哪些方面?

 

武钢:对于当前国内“三北”部分地区所面临的弃风限电问题,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电网正在通过大力建设长距离输电线路,提升地区电力外送能力,坚决贯彻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网政策,以及实施可再生能源最低保障小数政策等措施逐步解决,2017年的限电率显示,上述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成效。

 

解决弃风限电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其中,风电装备企业需要使产品更加适应电网需求,开发电网友好型风力发电装备,通过创新驱动进一步降低成本,风电电价生态系统就会自然形成,即使国家补贴逐步减少,风电行业也可以持续发展。

 

我们也希望能出台更多的缓解弃风限电问题的政策,增加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量。在今年政协会议中,我也建议实施可再生能源强制性配额制,逐步由目标引导过渡到强制性的配额制,并参照节能减排目标,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应用目标作为约束性考核指标,明确相关主体应承担的义务。

 

证券时报副总编辑 王冰洋

 

王冰洋:公司未来在海内外风场方面的布局是怎样的?选择自持风场和转让项目的标准包括哪些?在保障高质量发展方面,金风科技的风场业务与其他风电企业有何不同?

 

武钢:优质风资源的开发与风电场的运营经验的积累,为公司产品技术迭代、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动力。但是金风科技不是无节制的开展风电场建设。风电资产的运作是以确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公司研发样机的挂机试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参考标准主要包括中短期回报率、战略性储备价值及延伸性合作等因素。

 

公司目前国内风电场以稳定持有为主,开发的国内项目资本金收益率保持在15%以上;海外风电场则以转让为主,其中成熟市场的项目收益率水平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而新兴市场的项目收益率水平相对较高,以减少投资风险。从国际视野来看,公司打造优质风电资产,通过评估、收购接手,也帮助大型央企“走出去”节约时间成本,降低风险。

 

王冰洋:行业数字化被公司视为未来发展趋势,公司也在负责国内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公司为什么会看重行业数字化这一“蓝海”市场?能源互联网和行业数字化发展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哪里?公司在这方面都有哪些布局?

 

武钢:公司的发展理念是追求规模化、高效协同和智慧经营。其中规模化不仅指体量,而且要拥有一定的数字资产,公司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实现金风科技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通过数字化创新驱动,能把原本一些支离破碎的板块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通过系统模型把连续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得以掌控,这已经开始给公司技术创新、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带来很大帮助,尤其在响应客户需求方面效率更高。比如,在智能风机产品方面,金风科技已经初步实现了智能化和优化处理,有些风向标经过若干年运行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就可以找到偏差角度,并通过软件参数进行自动补偿,从而实现发电量最优的目标。

 

王冰洋:近年来,金风科技的负债水平相对略高。公司维持略高资产负债率的原因是什么?公司此前通过配股等方式降低资产负债水平,未来在降低风险、保证平稳运营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武钢: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逐步进入到资本运营、资产经营和生产科研经营“多条腿”走路的模式。金风科技不仅注重研发投入,也同样重视产融结合。其中的关键点不在于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而在于运营的效率。只要运营效率不断提高,资产负债率高就能带来投资回报率的提高。毕竟,规模偏小的企业通常会有经不起风雨的弊端。因此,金风科技的侧重点,一直是强调均衡发展。

 

金风科技董事长 武钢

 

金风科技很早就确立了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定位,在业务布局上向产业链纵向延伸,为客户提供技术前期开发咨询、融资服务、EPC工程服务、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等服务,因此积累了丰富的优质风资源开发和风电场运营管理经验,同时结合金风近20年的机组运行数据、专业技术能力和资源,形成了企业核心优势和竞争力。

 

同时,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金风科技持续推进精益管理、价值管理,精挑细选优质投资项目,并且确保风险可控,运行稳健。公司每年都会进行对低效资产的处置,提高资产产生价值的水平,并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比如,在水务项目、风电场方面对存量资产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让存量资产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来源:证券时报

                   
本文由中国风电新闻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风电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chinawindnews投稿邮箱:357531359@qq.com
京ICP备14060144号-3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