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海上风电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产业保持快速发展。2018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449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314万千瓦。由于具有潜力大、绿色、产业链长、技术尖端等特点,海上风电正在对全球能源转型、经济发展等产生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海上风电成为各国推进能源转型的重点战略方向。欧洲海上风电起步早,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欧洲海上风电累计装机1849.9万千瓦。其中,英国达到818.3万千瓦,德国为638万千瓦,丹麦为1329万千瓦,比利时为1186万千瓦,荷兰为11.8万千瓦。与此同时,这些国家还规划了积极的长期目标。比如,英国计划到2030年使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德国的同期目标是1500万千瓦。此外,各个新兴市场国家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印度计划使海上风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韩国为1200万千瓦,日本为1000万千瓦,美国东部沿海地区为800万千瓦。
海上风电成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重点方向。目前,欧洲海上风电市场中的过半装机份额都来自于Orsted、E.oN、Vattenfallε quinn等大型的传统能源集团。这些企业在此前由陆上风电推动的能源转型浪潮中,曾因行动迟缓遭遇到来自收益、融资、减排、舆论等方面的严重危机。生存压力促使它们在看到海上风电发展的机遇时,迅速加大投入。丹麦的0iasted、挪威的 Equinox等公司已经剥离油气业务,全力支持海上风电业务发展海上风电的价值逐步显现。
一是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拉动直接投资。2018年,全球海上风电直接投资额为257亿美元,2030年有望达到5000亿美元。另一方面,凭借强大的聚合效应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丹麦的埃斯比约港、英国赫尔港等都通过建设海上风电母港完成转型。依托欧洲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埃斯比约港实现了从以油气业务为主向海上风电母港的升级,海上风电业务成为第一大营收来源,占比近40%。该港已经形成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拥有专业化的设施和宽敞的运输区域,可以为周边上千公里海域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安装运输、运维服务支持。当地制造的海上风电设备能够辐射欧洲,乃至全球市场。
二是带动就业。2016年,欧盟地区海上风电从业人数达到16万,2030年有望超过24万。同期全球海上风电将创造43.5万个就业岗位。三是加速技术创新。海上风电属于多学科交叉应用,其快速发展显著推动空气动力学、新材料、基础等领域的研究,催生了漂浮式基础等创新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拓宽了海上风电的发展空间,加快成本下降,还有力地激发了其他产业的创新。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近海风能可供开发的资源量达5亿千瓦,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能够加速沿海地区的能源转型。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沿海省份的总能耗占全国的50%左右,且主要依赖化石能源。要实现我国的能源转型,这些地区必须率先调整能源结构。截至2017年,沿海多数省份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与国家确定的2020年最低消纳责任权重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加快海上风电开发,会为这些地区尽快实现能源转型提供良好支撑。
第二,可以有效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目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达到21%,原油和天然气更是分别突破70%、45%,不仅会给我国带来政治风险,也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海上风能资源储量大,适合大规模开发、就近消纳,充分挖掘这些资源,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能源供给安全系数。
第三,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广东阳江、揭阳、江苏如东等地具备建设海上风电母港的优良条件,依托海上风电开发,通过产业配套及产业组合,能够实现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产业价值的集合,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第四,有助于促进前沿技术创新。由于涉及众多当代高端装备制造的顶尖技术,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我国在高端轴承、齿轮箱和大功率发电机等前沿技术上实现突破。同时,开展具有前瞻性的海洋测风、海洋基础、海洋施工、整机等前沿研究测试,对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新型海洋经济开发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当下,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发展初期,亟需政府层面的大力扶持。一是保持政策稳定,尤其是应把握好降补贴的节奏,以便给投资人清晰预期,提高投资积极性,确保合理的市场规模,从而推动产业进步。二是简化审批手续,在各个政府部门间建立起协调机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由国家牵头完成海上风电的前期规划和升压站等送出工程建设,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避免造成资源开发的无序和浪费。
来源:《风能》杂志2019年第04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