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建水泉风电项目运行良好,显现北方地区大容量机型优势
作者:金风科技 2018/03/28 浏览:4541 企业

试想,当历史苍茫的明长城遗址和风景优美的“草原天路”,遇上了智能化的大容量风电机组——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2018年初春,记者驱车前往位于河北坝上张北县与坝下万全县交界之处的中电建水泉风电项目,就见到了这番历史与未来的“撞色”景观。同时,记者还了解到这个风电项目采用了13台金风科技GW110/3.0MW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9万千瓦。该项目于2016年底通过整场预验收,2017年上网电量便达到了1.17亿度,全场利用小时数高达3002h,在冀北地区风电项目中上网小时数排名第一。

 

但在成绩的背后,该项目的设计、建设与运营环节也曾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挑战。

据了解,中电建水泉风电项目所在地冬季寒冷,尤其是在有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时会出现寒潮,常伴有强烈降温和大风。这使项目场区的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4.8℃,50年一遇最大风速达42.2m/s。

 

“更值得注意的是,场区内地形复杂,文物遗址众多,致使项目建设空间极为有限。”一位曾经负责该项目前期工作的技术人员向记者坦言:“项目前期可选机位点总共只有16个,其中3个备选点位还存在有文物保护的颠覆性因素。”

 

较难应对的挑战,促使中国电建集团新能源公司必须在机组选型上勇于尝试,最终选择了更大容量的金风科技低温型GW110-3.0MW智能风机。

 

“这个机型可以满足当地风况与低温,更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大容量机型所具有的一系列优势:因为单机容量更大,需要的机位点更少,从而可在明显减少征地、道路及线路等投资的同时,实现整场优化设计,更高效地利用风能资源。”这位技术人员谈到:“这使该项目不仅成为中国电建集团首个陆上3.0MW项目,也成为当时我国单机容量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

 

随着易于开发的风电资源逐渐减少,风电项目开发正面临着建设条件日趋复杂的挑战。为了实现项目的高质高效建设,同时针对未来“风电平价上网”练好内功,风电项目相关方需要更加紧密协同,努力把控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同时降低整体工程造价。

 

中电建水泉风电项目在以上方面,就是一个优秀的例子。

 

“例如,项目地处山势陡峭地区,山高弯急,风电场中机组最高海拔和进场道路的海拔落差达到了1200米。”一位项目建设人员对其曾遇到的困难记忆犹新:“项目公司与金风科技、运输单位进行了三次路勘,对弯道较急的内弯路段进行精细测量,并采用数字化模拟了运输车辆转弯才确定了最优道路方案。”

 

在设备运输与吊装期间,张家口地区突降30年一遇的暴雪,厚度达到60厘米。项目公司提前与金风科技等相关方商议制定了预防措施,并实施了进场道路、场内道路及升压站、设备采购三条线路并行的除雪方案,对14公里长的蜿蜒盘山路进行清理和修整。

 

“这些工作保证了该项目在任务重、天气条件差等因素下,没发生一起记录性及以上的安全事故。”这位项目建设人员谈到。

中电建水泉风电项目实现良好运营,也得益于精益的运维管理体系保障。

 

“项目投产后,一方面不断加强设备可靠性管理和日常维护检修,保证机组可利用率。另一方面开展电力营销,积极配合调度工作,尽可能稳发、多发。”一位项目管理人员谈到:“同时,加强了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电场管理‘做优做精’,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夯实基础。”

 

作为设备供应商的金风科技,也在进入质保期后紧密配合项目公司做好运维工作。通过在远程监控中心与现场设置监控与技术人员,实现了全部机组的7*24小时监控和故障快速处理。又通过分析机组故障发生频次、分类与健康状态,制定检修工作的重点检查项与处理措施,实现检修计划与工作的优化。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由于在日日夜夜、寒暑交替中将各环节工作做到了安全、精细与高效,中电建水泉风电项目于2017年实现可利用率99.5%,全年折算发电小时数超出项目可研设计时预计标准小时数近400小时,从而成为我国通过引领、创新与共赢,实现风电项目开发精益化管理的标杆。

                   
本文由中国风电新闻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风电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chinawindnews投稿邮箱:357531359@qq.com
京ICP备14060144号-3

微信二维码